陈应松。郭红松绘
陈应松。
郭红松绘
我的家乡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地处江汉平原、长江南岸,是荆江分洪区。这里的农耕文明异常发达,人们精耕细作,生活富庶安宁,被称为梦里水乡。千百年来,耕种的是五谷杂粮、稻麦黍稷。没有谁能想到某一天,这片田野上蓦然窜出了一种前所未闻的藤本植物,铺天盖地、气势磅礴。这些五颜六色、珠滑玉润的浆果浑圆、饱满、晶莹、清香、甜蜜,深沉严肃的土地突然变得浪漫可人、摇曳生姿……从苦涩的土地到甜蜜的土地,这个变化是怎么出现的?我在长篇小说《天露湾》里进行了追溯和记录。在我的追溯中,被岁月掩埋和遗忘的故乡,在风雨摧折中渐渐消失的乡愁,在旺茂繁华、碧浪澎湃的藤蔓上集结成穗,以另一种方式重现了!《天露湾》,是我的一部家乡书,是一个关于故乡和土地的故事。
公安县,被誉为江南葡萄第一县,有十多万亩葡萄园,五六十个品种。公安过去没有种葡萄的历史,但在上世纪80年代末,有几个农民试种葡萄,打破了长江以南不适合种葡萄的定论,在这片土地上成就了一个奇迹。这令我着迷和感动,也促使我开始思考农民对今天这个时代究竟意味着什么?
过去有种偏见,认为农民思想观念保守落后,但我家乡葡萄成为巨大的农业产业,恰恰说明如今的农民不仅不愚昧、不落后,而且比我们更聪明、更进取。他们跟随时代,以我们完全没有料到的速度在进步着。我2019年开始在公安县采访葡萄产业情况,有两三个月。慢慢地,我有了写一部长篇小说的打算。真正动笔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,写了两年,目的是记录湖北江汉平原这4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历史,具体说是葡萄产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。但葡萄和家乡只是一个背景,我关注的焦点是农民。我写了两代农民,写他们对土地的感情,写他们的奋勇拼搏、脱贫致富,写他们可歌可泣的经历。
小说中的主人公金满仓,是老一代农民的代表,他命运坎坷,为改变贫穷的命运种葡萄,又承受了更多的磨难。但最后,他成了县里葡萄产业的功臣。新一代农民代表洪大江,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和高级农艺师,放弃上海的高薪待遇,回乡种葡萄,实现了自己的梦想。他经营的生态葡萄农场,是先进的生态种植理念的产物。这个集采摘、观光、休闲、康养为一体的现代葡萄产业园和精品果园,还酿造出适合东方人口味的“天露”葡萄酒,带动了全县葡萄深加工产业的发展。在两代“葡萄人”的努力下,天露湾成为了葡萄飘香的美丽富饶的乡村……
我是因神农架系列小说在文坛立足的,以往的作品或多或少带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特点。熟悉我的读者都知道,我的小说往往还有一种神秘和魔幻的色彩,但对人物塑造不很重视。《天露湾》不同,它是我怀着对家乡农民的崇敬和感激写的,没有那些神秘魔幻,是以纯正的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。这部小说有几十个人物,至少有十多个是我着力塑造的。
我的写作初衷是,用作品反哺故乡。我过去写神农架、写高山和森林,现在回过头来书写我出生的水乡和平原,因为它重新唤醒了我的记忆。这是一种自觉的行动和应该承担的责任——作家是为故乡而生的。
我在这部小说的后记中说:有时候,拎着一种叫乡愁的东西,在故乡的葡萄园里游弋。可这样的乡愁又让我惶惑和窘涩,感到那个被怀念的旧物就是自己,而故乡的乡愁却太过鲜灵与甜蜜。我怀着被时代抛弃的仓皇,与故乡贴近。我说服自己,如此醉人丰盈的、翡翠玛瑙般的乡愁,远非一副石磨、一个碾子、一棵老柳和一座衰颓院落可以穷尽的。每年六七月间,我就会收到寄自故乡的葡萄,阳光玫瑰、浪漫红颜、甜蜜蓝宝石、藤稔、美人指……这些水灵灵的时鲜,这些俏丽的名字,难道就是味蕾深处的陌生思念?
有时候,我们才是故乡寒碜的旧影。我已经在城市生活了40余年,记忆中的乡村,就是那种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,土坯房、泥巴路、脸朝黄土背朝青天的无休无止的劳作。挑粪、挖沟、锄草、插秧、割麦、扬场、堆垛、推车,没有一样不是繁重的苦力。多年前我们感叹过,农民真苦、农村真穷、农业真危险,“三农”问题困扰着我们。多年来,中央一号文件也都是关于“三农”的。农业为本,本固邦宁。40多年的改革开放,弹指一挥间,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我2009年在荆州挂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,突然发现,几乎一夜之间,农村实现了机械化,农民再也不需要锄头镰刀和耕牛了,不需要除草,也不需要插秧割谷,一切交给了机械。牧歌时代的农耕文明,成了远去的历史。土地流转以后,发生了更大变化。连片连片的塑料大棚里有各种各样的农作物。农民和高附加值的农作物、农产品打交道,一亩地的产值甚至有十万元。聪明的、有知识的种地人,在土地上耕种,就跟种金子一样。这样的变化多么神奇!现在的农村,是现代的、先进的、时尚的、美丽的。社会主义新农村遍地开花,所谓的桃源仙境处处都有。随着人们对生态环保的重视,对绿水青山的向往,对乡村的喜爱,对大自然的喜欢,农村成了我们最美丽的乡愁、最幸福的去处,成了我们灵魂的归宿。
故乡越来越年轻。大地不会老去,生活之树常青。
农民,是大地的雕塑家和魔术师。
有一天,我坐在公安葡萄种植第一人老陈的家门口,品尝着这位“甜蜜的挖掘者”种的葡萄,在他宽敞的楼房前,看着浩荡的田野上闪光的大棚,看着露天生长的碧绿的葡萄,绿潮喧嚣,没有尽头。葡萄成熟的香甜弥漫在这片我曾经劳动的土地上,我感到,农民在这个时代是多么伟大,所有强加到他们头上的所谓愚昧和落后的评价,都是不公正的、荒谬的。作家只有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之中,才会发现以往对农民、对这个时代的认识是多么隔膜、多么肤浅、多么概念化。
《天露湾》是我书写神农架20年后的一次尝试。写故乡令我惶恐,我从来没有为哺育我的故乡写这么长的文字。但这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,它让我重新发现了故乡、重新发现了农民,也通过这次写作,重新发现了自己、重新发现了文学。文学的疆域是无边的,文学还有另一种表达方式和叙述的可能,文学还有另一种柔软的、灵动的、灿烂的质地。文学,还有另一种感动。
版权所有:湘潭市图书馆 地址:湖南省湘潭市湖园路38号 数字资源部(二楼)技术支持:世纪超星
备案号:湘ICP备19022079号-1 公安备案号:43030202001041 您是第 8448204 位访问读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