贫困是文明社会的顽疾,而摆脱贫困则是全人类的理想。近些年来,我国为了摆脱贫困,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,投入大量的经费和物资,也派出了大批干部,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,与贫困展开博弈。脱贫攻坚战中,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。为了讲好扶贫故事,近年来很多作家深入贫困地区,进行多种文学体裁的创作,涌现出一批精品力作。其中,长篇报告文学《行走乌蒙》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。这部作品,不仅拓展了扶贫主题报告文学的空间和广度,还对于新时代作家如何面向时代、扎根基层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书写提供了一个范式。
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的作者周习,是自然资源系统的优秀作家。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,她充分意识到报告文学在记录时代变迁中的巨大力量,于是“转战”报告文学领域,孜孜不倦地为时代立传、为人民“画像”,《行走乌蒙》就是她呈现给文坛的力作。
《行走乌蒙》以讲好中国故事为价值追求,紧扣脱贫攻坚、乡村振兴、美丽中国这一重大主题,从乌蒙山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和火热生活中汲取营养、挖掘素材,真实记录了乌蒙山区30年的发展历程,精微描写乌蒙山区发展及扶贫干部的无私付出。这部长篇报告文学,塑造了众多驻村扶贫干部特别是自然资源系统扶贫干部的英雄群像,客观地再现了他们情系乌蒙、奋战扶贫一线的感人故事。同时,也彰显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和感恩。
为了写好这部作品,周习曾经沿着贫困山区的扶贫线路行走,扎扎实实地记录那片土地的美丽、生活的艰难与改变。她深入乌蒙山区的村落,与当地人民群众交流对话,从而使得作品做到了情感和心理融合。同时,对乌蒙山区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进行挖掘,使得作品更有文化底蕴、文学表达更加丰富。周习曾说:“我有幸用一支拙笔记录了乌蒙腹地脱贫攻坚10年中的某个瞬间,记录了某个第一书记、某个乡村干部、某个贫困人员的只言片语,记录了从国家领导人到地方群众为战胜贫困、实现小康所表现出的奋斗精神,展现的是云山火海的沧桑巨变。瞬间能永恒,历久能弥坚,我坚信真实的力量坚不可摧。”
阅读中不难看出,在乌蒙山区,扶贫干部们无不是舍小家为大家,同贫困群众结对子、认亲戚,常年加班加点、任劳任怨,困难面前豁得出,关键时候顶得上,把心血和汗水洒遍乌蒙山区的山山水水和千家万户。他们爬过高山,走过险路,去过偏远的村落,住过最穷的人家。时代造就英雄,伟大来自平凡。在脱贫攻坚主战场,不仅乌蒙山区的驻村干部们倾力奉献,全国数百万计的扶贫干部,又何尝不是如此?他们以热血赴使命、以行动践诺言,苦干实干,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、住在一起、干在一起,将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党的脱贫事业,正是因为扶贫干部们的无私付出,使得如今的乌蒙山区摘掉了贫困的帽子,呈现山乡巨变、山河锦绣的美丽画卷。
《行走乌蒙》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,充分显示出文学在新时代社会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。对于脱贫攻坚、乡村振兴、美丽中国的文学表达,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,依然是文学写作的热点,而如何写好这一主题的报告文学作品,深入生活、扎根人民是前提和关键。对现实主义文学写作而言,如果不真正深入到火热的生活中,不来到基层和人民群众中,而是浮光掠影走一走、看一看、写一写,靠想象“拼接”情节和细节,这样的作品即便文辞再优美,其实都是空洞的。经不起历史和社会检阅的作品,投入的时间再多、花费的精力再多,都是枉然。周习为了写好这部报告文学作品,在乌蒙山行走和采访十年,在高海拔的地方,她克服晕车、呕吐等不良反应。采访途中,“有一天我的右眼看不清东西了,回北京后治疗了3个月,才恢复了视力。”这部作品,真可谓是双脚“走出来”的。
这部长篇报告文学,某种程度上讲是一面镜子。对于报告文学的写作,前些年有人抱有偏见,认为“文学性”不够。好在这些年,这种观念发生了变化。之所以有变化,是因为文学性强的作品纷纷涌现,报告文学的水平在整体上明显提升。同时也要冷静地看到:将小说、影视中的创作手法借用到报告文学写作中,不是不可以,但绝不能为了写出好看的故事而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,毕竟报告文学中的故事和人物都是真实的。处理好生活的真实和文学的真实之关系,考验着作家们的文学功底。
版权所有:湘潭市图书馆 地址:湖南省湘潭市湖园路38号 数字资源部(二楼)技术支持:世纪超星
备案号:湘ICP备19022079号-1 公安备案号:43030202001041 您是第 8435902 位访问读者